
乐农紫薯专业合作社的“济黑一号”
聊城冠县及周边地区的土壤呈沙质,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红土壤。这种沙质土壤不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只能种紫薯。因此,以前沙土村紫薯种植员都在感慨自己生错了地方,世世代代受穷。不过,如今这片沙土地却成为了“香饽饽”,紫薯种植员都在为拥有这样的沙土地而骄傲,紫薯种植员靠种紫薯平均年收入超过了6万元。拥有今天这样的改观,他们不得不感谢他们的“紫薯书记”——王文克。
嘲笑质疑 一个门外汉能带领紫薯种植员走上致富路?
以前,对于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的紫薯种植员来说,紫薯只是填饱肚子的粮食之一。沙土村农民种出的紫薯在市场上无人问津,只能拿来喂猪或者酿酒。当时沙土村的人均收入很低,父母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与沙土村紫薯种植员结婚。
2007年,王文克在海口一家公司担任经理,月薪5000元,外加业绩提成,工资待遇非常优厚。但他并不开心,每次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仍旧住在矮小黑暗的房子里,贫穷在他们淳朴的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记。这让他每次回乡都会感到无比的心酸。
为此,他作出了一个简单而又艰难的决定:放弃海口待遇优厚的工作,回乡当农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他选择了种植紫薯,他要以一个小小的紫薯托起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梦。
经过考察,王文克发现海南东洋水产有限公司引进日本种苗种出的紫薯口感、甜度、外观、粉度、含纤维量等均明显优于其他品种的紫薯,且富含人体所需的硒元素。于是,他找到海南东洋水产公司进行了多次交流,决定与东洋水产公司合作,种植日本紫薯。
“当时他和我们说要种紫薯,还说可以致富赚大钱,不少紫薯种植员都嘲笑他,称是异想天开。”紫薯种植员王大叔说,乡亲们不信任这个对农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能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就连当时王文克的母亲都埋怨说,放着好好的经理不当,却回来当农民种地,天生就是苦命人。 为了能让紫薯种植员相信他,他与5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合计,一同投资种紫薯。2007年,一百多户农民与海南东洋水产公司合作种植了200多亩日本紫薯,他自己也投资种植了100亩,当年就创收了20多万元。
赞赏认可 户均年收入超6万紫薯种植员竖起大拇指
为尽快带动桥头镇群众共同致富,2009年5月,由王文克牵头,桥头镇20个自然村682户紫薯种植员共同参与成立了聊城冠县沙土甘薯专业紫薯种植合作社,并将“聊城乐农紫薯”正式注册为商标。
紫薯种植合作社迅速扩大种植规模,在沙土昌堂村建立了一个占地120亩的种植基地,在东方市八所镇建立了一个占地50亩的种苗培育基地,为社员及紫薯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紫薯种植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并为紫薯种植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解除了农民生产方面的顾虑。在产品销售上,王文克逐步扩大销售渠道,从原来的靠本地销售到树品牌后到省外建立销售网络,不仅在省内多家大型超市设有销售点,还与杭州、上海等地的超市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在2011年的时候,桥头紫薯的种植面积就达到5250亩,参与种植紫薯种植户达800多户,平均亩产量3500斤,产值达1200万元,户均收入近2万元。紫薯种植员们也首次因为桥头紫薯而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生活质量也因此而有了明显的改善。
“以前我们的年收入只有可怜的3000元,现在不同了,紫薯种植员的收入已经超过了6万元,现在还在稳步增长中。”紫薯种植员李大爷笑呵呵地说。第一次尝试紫薯种植员们就尝到了甜头,即坚定了他们种植紫薯致富的信心,也让村里人对这个“门外汉”竖起大拇指。 2010年,王文克因为给紫薯种植员带来实惠,被全票通过当选沙土村村委书记。紫薯种植员也亲切地称呼他为“紫薯书记”。
打响品牌 “聊城乐农紫薯”紫薯走出冠县乐农紫薯专业紫薯种植合作社进军内地市场
聊城冠县紫薯享誉全省,。2012年,桥头紫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0380亩,参与种植的紫薯种植户达到1020户,产值达7785万元,户均收入达27000元。2013年,聊城冠县镇沙土村全村人都种紫薯,面积达到14000多亩,就在紫薯种植员们都在期盼来年的好收成时,王文克却眉头紧皱。
如今,紫薯品牌繁多,紫薯质量良莠不齐,包装形形色色,假冒产品也开始出现。“咱们这么辛苦才打响品牌,可市场就那么大,现在僧多粥少,市场份额势必被挤压,咱们亏大了。”看到王文克不遗余力地帮助紫薯种植员致富,不少合作伙伴都担心地说。但王文克不以为然,深谙营销渠道的他心中早就有了解决方法。
“我们要做高端产品,还要进军内地市场,目前,我们的紫薯在深圳一家超市里一斤卖到了19元。与其紧盯岛内市场不放,不如放眼更加广阔的内地市场。”王文克说,现在,他们的“聊城乐农紫薯”品牌紫薯都是经过精心包装的,紫薯个头也经过精挑细选。如今他们的公司已经同广东60多家超市,上海家乐福的多家连锁店,以及石家庄80多家超市合作。“现在我的营销团队已经量身制作了紫薯销售策略,市场反响也不错,下一步我将进军北京市场。” 除此之外,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镇委镇政府还将紫薯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借助沙土周边的现有资源,努力打造以紫薯文化为主,海边拉渔网和玩陶艺为辅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该旅游线路已具雏形,大限度的挖掘紫薯产业的价值。